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首页» 新闻动态

2025年农林博物院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系列活动:从二十四节气到智慧农田 

       发布日期:2025-06-17     


 以创新赋能传统底蕴,让非遗点亮现代生活!今年的6月14日是我国的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,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,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,农林博物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和线上展览系列活动,传承传播非遗独特的文化魅力。博物院依托自身资源优势,精心策划了“二十四节气与现代农业”体验活动,这些活动如同打开农耕文化宝库的钥匙,带领参与者开启了一场奇妙的体验之旅,深度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交融碰撞出的独特魅力。

image.png

 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的天文历法体系,深刻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,对现代农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,但也面临现代生产方式的调整与创新。博物院组织了大批学生参观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,解读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历史年代,对现代农业的意义。并组织开展农耕体验活动“小麦变形记”和“菜籽加工体验活动”。

image.png

 此次“小麦变形记”公开课,以“探寻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业发展交融”为核心,通过“文物解读 + 农耕体验”两大板块,解读农耕文明。活动开始,带队老师借助农业文物及石磙、连枷等农具,解读二十四节气。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古代先民“观天察时” ,一首朗朗上口的节气歌其巧妙凝练其中。立春时节,阳气渐升,开启春耕序幕;雨水降临,滋润大地,促进作物返青;惊蛰之际,春雷始鸣,标志农事活动正式开展。到如今,农业大数据精准指导农时,系统呈现了二十四节气的科学脉络。在农耕体验环节,参与者跟随小麦生长周期,亲身见证“白露播麦” 的土壤翻耕、“谷雨护苗”的水肥管理,在脱粒技术对比展示中,传统脱粒技术与智能化脱粒设备作业形成鲜明对照,直观感受到农业技术的迭代更新。凸显二十四节气核心理念的历久弥新,也印证传统智慧经创新转化后在现代农业中的持续生命力 。

image.png

 课后,“麦香厨房”体验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,磨粉、和面、烘焙的全过程,让参与者品尝到亲手制作的全麦面包,麦香中满是农耕文明的烟火气。

image.png

 同期的菜籽加工体验活动以一句“从一粒菜籽到一滴金黄,榨出整个夏天的香气!”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。在油料作物展区,带队老师借助实物标本与生长周期动画,详细讲解菜籽从播种、开花到结荚的120天生长历程。晾晒场上铺满的菜籽在阳光下闪烁,孩子们用手触摸,感受着颗粒的饱满。加工环节无疑是活动的人气焦点,在传统木榨活动中,演示“炒籽-包饼-上榨”的古法工艺,木槌撞击榨槽的咚咚声与菜油渗出的滋滋声交织,构成一曲独特的劳动乐章;与此同时,带队老师援引生活实例,用通俗语言阐释现代农业生产线的智慧管理与运作流程,将前沿农业科技的专业原理娓娓道来,引发参观者的深入思考与交流探讨。特别设置的“油滴显微镜观察”环节,更是让孩子们大开眼界,当他们在镜头下看到菜油分子如琥珀般剔透时,不禁惊叹:“原来一滴油里藏着这么多科学!”榨油体验现场,油香馥郁,传统工艺借着这抹醇香,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味觉记忆之中。

image.png

 除了丰富的农耕体验活动,博览园还同步组织书法爱好者深度观摩 “于右任、沙孟海名家书画展”,20余幅珍品构建起书法艺术与农耕文明的对话桥梁。活动现场,在魏永平副教授和离退休处领导的组织讲解下,观众沉浸式欣赏沙孟海敬贺周尧教授的对联、于右任箴言真迹等作品,独特的笔法引得众人驻足。部分老同志更是即兴挥毫,彰显出对传统书画艺术的深厚热爱。这场展览不仅展现了两位大师的艺术造诣,更打破了艺术与农业的边界。于右任“以书入农”的实践与博览园“以农育人”的理念遥相呼应,体现了中国文人“砚田耕耘,土地播种”的双重文化基因。通过此次活动,校园与地方文化实现了良好互动,书法艺术也得以走近大众,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。

image.png

 从“小麦变形记”之旅、菜籽加工体验到书画展文化熏陶,这些沉浸式活动让参与者实现从“知”到 “行”的跨越,全方位感受农耕文化魅力。小麦、菜籽的转变,书画里的农桑情怀,在人们心中种下传承与创新的种子。未来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将持续开展特色活动,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,让农耕文明在科技时代焕发光彩。